御莊園粽子加盟
項目咨詢熱線
400-6819-399
御莊園粽子企業信息:
品牌名稱 | 御莊園粽子 | 全國門店數 | 2102家 |
注冊資本 | 1000萬人民幣 | 成立日期 | 1999 |
登記狀態 | 存續 | 公司類型 | 民營企業 |
所屬省份 | 浙江 | 所屬城市 | 嘉興市 |
所屬公司 | 浙江御莊園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 官網網址 | |
公司地址 | 浙江省嘉興市禾平路309號9幢 | ||
經營范圍 | 粽子,餐飲 |
御莊園粽子品牌介紹:
浙江御莊園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專業生產粽子、月餅、糕點、糧油制品等多元化產品為主的現代化食品制造企業,公司座落于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
“御莊園”品牌始創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距今已逾百年歷史。當年陳立惠傳承“嘉湖細點”的制作工藝,使御莊園粽子始入人心,如今,其曾孫陳克華不但繼承了祖輩傳承下來的制作技藝,還創造出獨特的配方工藝,使“御莊園”品牌歷久彌新,從當年一個街頭小小粽子鋪,發展為擁有規范化生產流程和科學化管理模式的現代化食品制造企業。公司現擁有生產車間面積逾2萬平方米,日生產粽子產能約50萬只,年產值達到2億元以上,產品營銷網絡輻射全國市場。
嘉興“御莊園”,由清廷御廚陳立惠創于光緒三十三年,至今已有100余年歷史。1907年因母病重,陳立惠請辭離宮,于王店青禾坊開設了一間售賣宮廷美食糕點的鋪子,取名“御莊園”。而每款美食,陳立惠都堅持親自選料,其間制程考究,選料獨特的御莊園粽子更是讓王店街坊爭相購買,美名遠揚。
而今,陳克華先生遵循祖訓,傳承祖藝,悉心甄選各種優質健康食材,堅持遵循御廚技藝之精華,融入現代高科技規模生產,矢志打造嘉興傳統美食知名品牌。
御莊園人的文化自信
【忠行天下】
春秋時期,吳國功臣伍子胥遭伯嚭誣陷,吳王夫差賜劍,胥留遺言: “孝當盡力,忠當盡命”慷慨殉國。嘉興百姓為紀念忠臣伍子胥,遂建“伍相祠”,并在每年的端午節,以賽龍舟、食粽子方式祭祀之。
【仁行天下】
春秋時期,西施為越滅吳作出重要貢獻。范蠡攜西施重至嘉興擇湖邊隱居。西施每日妝后傾下胭脂于湖中。后人將此湖命名為范蠡湖。并每逢端午用粽子紀念范蠡和西施。
【孝行天下】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兵敗會稽山乞和,獻西施于吳王。西施隨范蠡前往吳國,途徑嘉興思母心切,在檇李上蓋上自己的手印,隨嘉興粽子一起包裹,讓相鄰帶返家中。
【禮行天下】
春秋時期,每逢端午嘉興先民古越族人便紋身、凈身、制作粽子祭祀龍圖騰。此禮延續至今。
【廉行天下】
1921年,一群懷揣共產主義理想的青年,聚集嘉興南湖的一艘畫舫上,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黨的十九大后,全體常委再訪“紅船”,重溫“紅船精神”,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信行天下】
明代中期,嘉興發生大旱,桑葉干枯,傷及村民家中的無數蠶寶寶。負責供應桑葉的女子田氏心急火燎,當即攜粽子、搖快船赴外地探尋支援。蠶農為紀念田氏,每年端午以食粽子緬懷她。
【義行天下】
明代倭寇來犯嘉興,將一眾女子關在禪寺。晚間,方丈悄悄將貢品之一粽子遞進屋,后被倭寇發現綁于石柱燒死,從此石柱永久留下方丈身影。
【智行天下】
清初,錢塘江鹽官段終日受大潮侵襲致使民不聊生。乾隆派遣大臣主持“魚鱗塘”工程巧妙設計永除水患。后人投粽子入海塘以志之。
御莊園粽子品牌故事
陳立惠18193,字莊園, 乳名阿四,“御生圓”京式糕點創始人。籍貴江蘇鹽域,自小家境貧寒。
光緒三十一年(1905),陳立惠為避災荒流落至京城,先謀生于一家糕團店,后經鄉人引薦,在宮廷御膳房總廚梁忠屬下學藝。由于心靈手巧,又經勤學苦練,陳立惠很快掌握了宮廷點心的制作和烹飪技藝,并帶了學徒。有一次,手下的一名學徒誤將鹽當作糖揉進面團,宮內傳出要嚴辦肇事者,作為總廚的陳立惠主動擔責,毅然辭職離開京城,決心打開“北味南遷”的一-片天地。
光緒三十三年(1907)來到梅里(今王店鎮)考察,發現這個彈丸小鎮上文人薈萃,民風極好,便決定在這里闖出自己的事業。當即請剛剛熟悉的朱頌清及姚順華做中人,欲購置朱彝尊后裔朱頌德名下、清禾坊六號的一畝土地立業。此地位于現曝書亭位置,東至朱竹坨太史祠,西至竹宅,南至書樓,北至姜家弄,風水極好。朱頌清是王店鎮上著名的彩燈制作藝人,小名和寶,人稱“朱家和叔”,由于他德高望重,又為人和善,便爽快地促成了這樁好事。購置土地事項辦妥后,陳立惠立即建造市屋,創辦了“御莊園”食品鋪,意思是自己字“莊園”,并在宮廷御廚當過差,巧妙結合后倒也十分恰當。“御莊園”除了將粽子、月餅等作為主打產品外,還制作桂花糕、赤豆糕、綠豆糕、麥芽糖糕、白糖油糕、苜蓿糕、如意卷等京式糕點。為了保證品質及樹立良好信譽,每一款美食與糕點,陳立惠都堅持親自選料,每道制作工藝都親自顧問。聽說這個“江北阿四”曾做過宮廷御廚,制作出來的糕點香脆爽口,街坊老少都覺得非常好奇,-一個個前來爭相購買,就連駐鎮縣丞鄭祖藩、藏書家忻寶華及先蠶祠的絲業公所辦事人員自在庵的拔萃小學堂師生、到古南寺燒香的香客等也紛紛前來品嘗“宮廷里的味道”,使得京式糕點生意興隆,每天供不應求,“御莊園”的名氣也逐漸地響亮了起來。
陳立惠出身在家道貧窮的人家,對貧困有著切膚之痛,在這個江南小鎮立腳后,他更加體恤窮人,多做善事:民間慈善組織仁濟堂建立董事會,他和王店名醫余林-起參與;姜家弄有戶貧困人家,父母多病,兒子又是殘疾,每逢過年過節,他總是送衣送糧地給予幫助;凡見餓死于路旁的窮苦者,他即募制棺木請人掩埋。陳立惠還熱心參與公益事業象鎮上的元宵燈會,《梅里志》的刊刻等,捐款最多的總是陳立惠的“御莊園”及許金蘭的“許大茂布莊”等有一定實力的私商。正因為事業有成又樂善好施,鎮上的百姓都十分信任他,凡街坊齟齬、鄰里糾紛等,都要請他出面調停。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賠款后,國庫空虛,清政府年年都要增加各種苛捐雜稅,到宣統初,小商小販已是生存維艱。宣統二年(1910)三月,王店的大小商販為了生存,推舉陳立惠等人去嘉興縣衙請求減免稅賦,但未得到回復,是年的四月十五日,終于釀成“王店肉商抗捐罷市、豆腐業罷工,搗毀警局”的群眾運動(見《百度百科》),縣令張彝即派員鎮壓。陳立惠得信后自知難以幸免,遂賣掉店鋪回到老家鹽城避難。后來又在山西、江蘇等地繼續經營“御莊園”,直至終老。陳立惠在王店雖然不到三年時間,但他的事跡卻在王店父老鄉親中口耳相傳。
陳立惠去世后,兒子陳可欽在鹽城秉承父業,憑著經營“御莊園”富甲一方。到了20世紀70年代,陳立惠之孫陳斯祥從鹽城來到嘉興繼續經營。現如今,御莊園第四代掌門人陳克華秉承祖訓,發憤創業,成為“御莊園京式糕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他有意沿襲祖業,將御莊園從嘉興市區搬遷至王店鎮,讓現在的王店人也能享受到曾經的京式糕點。